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PhotoCap作業14

PhotoCap作業13

PhotoCap作業12

PhotoCap作業11

PhotoCap作業10

PhotoCap作業9

PhotoCap作業8

PhotoCap作業7

昆蟲的家: 蠶寶寶的介紹

昆蟲的家: 蠶寶寶的介紹

蠶寶寶的介紹


我養蠶是從蠶寶寶,孵化出來到結繭羽化成蛾。

我配合自然科裡的內容到網站上找尋有關蠶寶寶的資料做成這本「養蠶」的書,也讓我自己更能了解蠶寶寶的一生。養蠶是一種蠻辛苦的工作,為蠶換新鮮的桑葉 ,清理大便還要小心的照顧牠,一個不小心蠶寶寶就會結束生命,我們要好好小心的照顧牠,讓蠶寶寶也能傳宗接代。

一、蠶卵孵化了(1)
生出來的蠶卵是淡黃色的,用放大鏡看起來是扁扁的有點橢圓,用尺量一量長約1.2-1.3毫尺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溫下會逐漸變成紫黑色


二、蠶卵孵化了(2)
剛生出來的蠶卵是黃白色的。放在是溫下蠶卵會變成紫黑色,大約兩個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幼蟲。
  1. 剛孵化的幼蟲非常小,大約只有3毫尺長,用放大鏡才看的清楚,頭部身體都是黑黑的顏色,身體有分節,全身有長毛,叫做蟻蠶
  2. 蟻蠶很小,必須切碎的桑葉桑葉後身體就變成白色了。
蠶的生長

一、蠶的食量很大,從蠶蟻開始,就一天到晚的不停,也生長的很快。每隔數天,會停止進食、靜止不動,好像睡覺一樣,然後是蛻皮,這樣的過程會重複四次,也就是蛻皮四次後就會開始吐絲結繭。

、蠶頭部的顏色開始變深,表示即將蛻皮。蛻皮後的蠶,皮膚看起來比較又嫩,身體也比較大

四、蠶的吐絲和結繭
  1. 蛻皮過後,蠶變的不愛桑葉,身體也會變短了一些,同時,體色會變黃、呈現透明狀、皮膚緊繃,可能是開始吐絲結繭了,這時為牠們準備隔間,以便結繭。
  2. 蠶喜歡在角落吐絲結繭。
  3. 發現蠶即將吐絲,最好在飼養箱裡用紙板格成許多方格,讓蠶能在格子裡吐絲。
  4. 會先在角落固定自己的位子,然後再將自己包起來。
  5. 繭經過半天後就成型,在過一天,就看不到中間的蠶了。大約兩天整,蠶繭就完成了。
五、蠶繭和蠶蛹
1.蠶繭是橢圓形的。每一個蠶的大小不完全相同,約在三到四的中間;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的。


 2. 小心的剪開蠶繭,可以看到五齡蠶脫下來的皮和淺咖色、身體一節 一節的蠶蛹,勇的表面除了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氣孔外,也可以隱約 看到翅膀的紋路。
六、蠶的一生
1.蠶結繭後,約十到十五天後,蠶繭的一端變得溼溼的,蛾會從這把繭頂破。

2.這時蛾溼溼的翅膀皺皺;一邊行走、一邊鼓翅,翅膀會向吹氣球一樣

慢慢膨脹並展開,大約一個小時以後翅膀才會變硬。

3. 羽化後的蠶蛾不在東西,在翅膀硬了以後就會交尾。

4.每隻雌蛾大約會產300-400粒卵。

5. 蠶羽化成蛾的目的就是為了交尾和產卵。
 


 

蠶的身體構造

 

蠶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共
十三節構成。頭部有口和六對單眼,
胸部有三對尾端尖突的腳(胸腳)。腹
部有四對圓形肉質的腳(腹腳)及一對
尾腳。腹腳可以幫助蠶在桑葉上四處
爬行。


 

 

我們仔細觀察蠶的側面,可以發現蠶的身體兩側有黑色的小點,稱為氣孔,為呼吸的通路。
 

 

除沙

蠶寶寶非常愛乾淨,所以為牠們做好環境整潔的工作,牠們才會長得好。整理蠶座的工作稱為「除沙」,也就是將蠶座內的舊桑葉和蠶糞除去。除沙時先將蠶寶寶移到另一處,然後將蠶座內的殘渣清掉,放進新的桑葉後,再將蠶寶寶放回去。蟻蠶太小可以不用除沙,二齡以後就須除沙了。二齡蠶35天一次,三、四齡蠶每天一次,第五齡蠶則一天除兩次,因為牠們吃得多也泄得快。
 

大食客

蠶是從早到晚的大胃王,食量驚人,能不分晝夜的。在蠶的成長
過程中,體重會增加到八、九千倍。蠶只桑葉嗎?其實蠶寶寶其他的植物,例如拓葉、榆葉、蒿苣葉、生蘭葉等二十多種,只是牠桑葉的時間較多,長期遺傳下來,就特別愛桑葉了。
 

認識蠶繭

蠶繭的形狀是橢圓形的,有的繭比較大,有的繭比較小,有的是白色的,
有的是黃色的。

每隻蠶所結的繭都有些
微的差異,上等的繭呈
純白色、繭型端正且繭
質較厚;中等繭帶淡黃
色斑點、繭型不正且略
有捐傷;下等繭色黃不
正、有捐傷、且繭質較
薄。
 

蠶種不一樣,結的繭也就不一樣,中國
(繭形橢圓)和日本蠶(繭形像花生一
樣,兩端大而中間細)都是吐白絲,而
泰康種是吐黃絲,如果,你的蠶寶寶
黃絲,先別擔心牠是否壞肚子了,有
可能牠是吐黃絲的泰康種。
蠶繭裡的生活

蠶寶寶在蠶繭裡面練什麼功夫呢?用剪刀將一粒繭從直的方向小心的剪開來,哇!蠶寶寶已經變成蛹了,繭內還有一套外皮,那是蠶兒蛻皮化蛹時,所蛻下來的外衣呢。剛開始,蛹是白色且柔軟的,不久就徐徐變色,最後呈褐色且變硬。
                
飼養方法

每天餵三次桑葉稚蠶喜歡桑葉,必須給予切碎(每片10cm),由於切片的桑葉容易變乾,所以必須立即蓋上飼養箱的蓋子,放在陽光直射不到、而且放在保持一定溫度的地方。由於幼蟲很小,桑葉時不連舊葉一起丟掉,壯蠶只要桑葉太老就可以了。餵食桑葉時必須配合蠶的生長時期,更換適合的桑葉,通常稚蠶餵食嫩葉,壯蠶期則餵食較綠的老桑葉即可。
 

注意室內溫度的變化。當高溫乾燥時,給桑的次數和分量增加,反之,低溫多濕就要減少次數和分量了,如此,才能養出健康的好蠶。除了餵食之外,還要幫蠶寶寶洗澡。牠們的洗澡方式很特別,在蠶寶寶吃飽後,將85%的熟石灰和15%的太白粉混合均勻,放在篩子裡,輕搖篩子將洗澡粉灑在牠們身上,如此不但可幫助牠們清洗乾淨,還可預防疾病。
蠶很容易得到「軟化病」,一旦發現蠶的身體軟綿綿,不桑葉時,表示蠶生病了,趕快移走,以免傳染其他的蠶。
 

為什麼蛻皮

蠶寶寶每隔七天就要眠一次,不不喝也不動,經過眠之後,就會開始蛻皮,每蛻皮一次的蠶就多了一齡,蛻四次皮就到了五齡蠶。到了五齡蠶就不東西,準備結繭了。為什麼會蛻皮呢?蠶寶寶的外皮是由幾丁質構成的,無法隨著蠶的長大而變大,所以每一眠就會蛻皮換件新衣,經過四眠之後,蠶寶寶就會進入蛹期了。
蛻皮的過程

 

蠶寶寶開始蛻皮了,頭
部的皮已開向後縮。
皮已蛻至最後一對
腹足處。
 

整個頭部的皮已後縮,
我們可以看到葉子上有
蛻皮後掉落的口器。
蠶寶寶的舊皮已蛻
至尾足的地方。
 

頭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
蛻下,並縮至腹部處。
完成蛻皮的蠶寶寶
看看牠又恢復的模
樣,並且長大了一
些。
 

蠶寶寶吐絲了

當蠶蛻過四次皮,成為五齡蠶後,體色會變黃且呈透明狀、皮膚緊繃,也不愛桑葉了,這表示牠開始準備結繭吐絲了,這時可以為牠準備房間讓牠安心的準備吐絲結繭。
 

神奇的蠶絲

在蠶的體內,有兩條彎彎曲曲的絹絲腺,在口部會合成一條。娟絲腺裡面充滿了絲漿和絲膠,所以蠶可以源源不斷地吐絲結繭,直到完成一個緊緊密密的蠶繭為止,而絹絲腺因為不斷的消耗,會變得愈來愈小了。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蠶絲,就會發現它是由兩條細絲合併而成。蠶寶寶從絹絲腺分泌出液體,這種液體遇到空氣,就會凝結成為一條閃閃發亮的白色蠶絲,然後慢慢地把自己纏繞在裡面,不也不動,這就是蠶的蛹期。
吐絲

將五齡蠶移入紙做成的方格中時,最初在方格的周圍吐絲,以固定繭的位置,再將自己包圍起來,開始呈八字形吐絲,絲從口器下的吐絲管吐出。繭經半日後就形成,再經一日左右從繭外看不到內部幼蟲的身軀,約經兩晝夜就完成了。一隻蠶所吐的絲,其長度可達10001500公尺。
       

豆娘幼蟲的介紹

豆娘一如其名,不但長得嬌柔無比風情萬種,連飛行的時候也是斯斯文文的,但是他們也和蜻蜓一樣是肉食的呢。閩南語稱做「秤仔」,大概因為其外形細長酷似以前的秤吧。
豆娘與蜻蜓
1. 豆娘前、後翅的大小、形狀、脈相都頗相似,而蜻蜓則否。
2. 停棲時,豆娘的翅常是豎立於體背,與身體成一個角度;而蜻蜓則平展於身體的兩側。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牠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他們可是肉食主義者,他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
  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牠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
       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
  若想瞧瞧豆娘稚蟲的樣子?不妨到附近的溪流、池塘中找找看,拿個水網在水塘中撈一撈;在台北的一些近郊,如烏來,內雙溪及新店溪上游,都極易發現。

豆娘的介紹

食物:豆娘是肉食性昆蟲。牠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蝨、飛蝨……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

生活環境: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
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整體而言,台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

成長過程: 卵—稚蟲—成蟲 (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划水游泳,以避敵害。
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游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身體構造:豆娘修長,兩對翅膀大小、翅脈相似,左右複眼分的很開,像啞鈴;蜻蜓較粗壯,兩對翅膀大小不一,後翅基部較寬大,兩複眼距離很近。

特徵:豆娘的外觀乍看之下和蜻蜓很像,都有兩對透明細長的膜質翅膀,只是牠的體型通常較小,身軀較纖細,而且牠的大複眼明顯分開,整個頭部形似啞鈴。野外辨識的要訣是,大部分豆娘停棲時,會將翅膀豎攏在胸部的背側。